在风景宜人的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河畔,有一排晚清风格建筑,这里是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委委派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在此主持创办了一所抗日军政大学,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抗战干部。在这占地近万平方米、有着大小60余间房的讲学院旧址里,陈列着大量的文物资料,默默讲述着塘田战时讲学院和吕振羽的廉洁故事。
一
吕振羽1900年出生于湖南武冈(今邵阳县)溪田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6年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常务理事兼研究部部长。
1938年,日寇的铁蹄越过长江后,湖北、湖南告急。为了更好地动员和组织抗日,各级党组织领导并组织爱国人士创办各类战时学校。时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战后援会研究部部长的吕振羽向省委和中央驻湘代表徐特立建议,在自己的家乡武冈创办讲学院,传播马列主义和抗战思想及策略,培训基层抗日干部。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党中央的同意和支持。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塘田战时讲学院于当年9月正式开学。
塘田战时讲学院继承了“抗大”的学风,坚持“树立文化据点于农村”“立救亡工作据点于农村”,提倡研求匡时致用之学术,设研究班和补习班两类班。研究班重点开设历史、文学、哲学等专修课,补习班开设国文、数学、自然等专修课。此外,讲学院还创办了儿童识字班、农民夜校等。
当时讲学院环境艰苦,经费紧张,连上课的桌凳都是从周边老乡那里东拼西凑来的。但讲学院的老师教老乡识字、唱抗战歌曲、演抗战剧曲,对群众进行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与老乡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为解决经费问题,作为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吕振羽自掏腰包,与张天翼、谭丕模、曹伯韩、李仲融等文教界名家一起,自己动手编印教材,白天干活、晚上讲课。这些名家舍弃城市的优渥生活,到这个偏远的穷山村来干革命,不分白天黑夜,忙得脚打鼓。吕振羽的妻子江明后来回忆道:“原先是没有工资的,后面才象征性地发一元。”
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1939年4月,讲学院被迫停办。讲学院虽然仅存了7个多月,但建立了党小组及党支部,招收省内外学员250多名,发展党员50余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员180多名。疏散后的师生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回乡建立党组织,有的留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有的加入了新四军,成为革命的星星之火。
“塘田战时讲学院像一座熔炉,投入矿石,铁水奔流,被反动派猛力一砸,火花四溅,变成了无数火源,到处燃烧。”1945年冬,周恩来在延安出席湖南工作座谈会时,高度肯定了讲学院在抗战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
二
在民族危亡之际,吕振羽主动请缨,担负起抗日救亡的责任,为他的革命人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磨炼了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吕振羽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以笔为矛,坚决斗争。抗战时期,周恩来和吕振羽交流,说他可以写一本中国历史,从正面教育青年,和反动派作斗争。吕振羽立即接受了这一任务。在复旦大学任教之余,他在妻子江明的协助下,编写了《简明中国通史》前八章,这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较早的一部中国通史。
在重庆时,吕振羽生活异常艰苦,尽管担任教授,但收入很少。可他从不向组织张口。有一次董必武来看望,看他家里太困难了,责备他应该向组织上讲。为了减轻全家的生活困难,江明经常晚上到隔壁的一家工厂去拾煤渣。
吕振羽生活节俭,其收入除家用外,大部分用来买书、资助家乡亲友和困难学生。他的学生荣孟源后来回忆说:“先生生活俭朴,吸烟和一般大学生差不多,不过是老刀牌和小粉包而已……上课经常是步行。但遇到有些学生生活困难,他常予以资助。”
作为党的干部,吕振羽一直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党员形象。到东北人民大学任校长时,学校给他安排了一处楼房,他看后说房子太大,可以住三位教授,自己只住了一处小楼;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的历史顾问和教授期间,住的四合院很陈旧,急需修缮。他的学生兼助手王树云回忆:“公家几次安排人来修,但均被吕老拒绝了。满屋子都是书,除书柜和办公桌椅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四合院外有一个汽车库房,但里面没有车。我问吕老车库里现在为什么没有车?他告诉我,组织上原来是分配过小车给他的,但他觉得车子经常放在库内没有用,太浪费,就把小车退了。”
“对自己格外小气,对国家倾其所有”是吕振羽的真实写照。1951年,为保家卫国、支援抗美援朝,他将积存多年的稿费捐献给国家。1955年,吕振羽因病离职来北京休养,为不给国家增加负担,夫妻俩用工资和稿费购买了一处四合院居住。1986年,江明遵照他的遗愿,将2.5万册藏书和这座四合院无偿捐献。
三
吕振羽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亲属更是如此。他的二女儿次兰毕业于宝庆爱莲女校,完全有条件随父亲去北京工作,但他不允许,而要求她安心在家务农。1961年,37岁的次兰初孕,写信给父亲要求到北京生育小孩。吕振羽给女儿寄来费用,并回信说:“北京这么多干部,他们的子女都涌到来,那还了得?你到邵阳市医院去生产。”
离开家乡多年,吕振羽心里始终惦念着家乡人民。1952年春节,他特地告假回来看望父老乡亲,临走时嘱咐母亲将政府发给自己的360元探家费分给贫苦乡亲,并将乡亲们所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自1957年起,吕振羽负担起家乡四个困难孩子在邵阳县四中读书的学费。
1960年,吕振羽的表侄陈启国因生活困难和患病初愈,给他写了封信,希望帮助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吕振羽回信道:“现在国家有困难,不论什么地方、什么人都要自己想办法。你是贫雇农出身和贫雇农成分,又是个共产党员,应该和所有社员一起,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如果按照你的要求给予帮助,那对你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同期,他在给外甥女李野夫妇的回信中写道:“一年来,我已全部不要稿费,各种用途都全靠我俩工薪开销。因此,这回只能勉强给你们寄去30元。叶青一定要婉转告知你妈妈:要根本从思想上认识如何节用,过苦日子。”
1975年,当得知侄女吕春淑说暑假要来北京探望自己时,他回信婉言拒绝:“千万不要来,一因来回需时太多,你应利用暑假期间好好学习和锻炼身体。二因来回路费所需不少。”
吕振羽的一生,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一生,更是革命实践的一生。近年来,邵阳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制作了《红色教授吕振羽》《南方抗大精神永放光芒》《一元钱的故事》等作品。邵阳市纪委监委将塘田战时讲学院列为全市第一批清廉文化教育基地,干部群众在这里参观学习,感悟红色文化。讲学院所在的对河村用好红色资源,做活“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文章,打造集革命先烈纪念、党员干部教育、村民文化休闲、红色旅游参观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示范村。那段难忘的革命历史和吕振羽的红色故事,绽放出更加熠熠的光芒。(罗志元 胡国军 莫屈 湖南省邵阳市纪委监委供稿)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