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李彬
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里讲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战国时期,魏文侯派西门豹去管理邺地,临行前叮嘱他要“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怎样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广施仁义?魏文侯叮嘱他要多亲力亲为,不要轻信传闻:“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真实,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自去做更为准确。
西门豹到了邺地后,深入百姓当中了解情况,“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很快掌握了邺地的真实情况。同时,他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渠,使大片土地成为良田,邺地很快就民富兵强。可见,葡萄甜不甜,只有亲口尝一尝才有体味;事情真不真,只有亲自察一察才有明辨。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更何况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一次,孔子看到学生颜回从刚煮好的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吃饭时孔子旁敲侧击地说:“刚才我睡午觉做梦,梦见先君。饭要先饷先君,而后才轮到自己吃。”颜回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的行为,于是解释:“刚才有炭灰飘进锅里,把米饭丢掉太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感慨道:“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啊。”可见,凡事不能只相信亲耳听、亲眼看,还应亲自察、亲手做,这样才能避免被假象迷惑、造成误判。
人生万事须自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日后,司马迁成功运用之前游历探访、实地考察所获资料,将口传史料与文字史料相印证,补其缺,纠其错,赋予了《史记》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用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身上十分合适。郦道元在注释《水经》这部地理著作时,凭借的不仅仅是已有的文字资料,更多的是不辞辛苦地实地踏查。他在《水经注》中说:“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
即便如此,受历史条件和时空限制,《水经注》中对一些地名由来的注解可能仍有不实之处。苏轼的《石钟山记》开篇说道,《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对于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解释,苏轼持怀疑态度。他说:“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于是,他便乘船实地考察。随后发现,在石钟山脚下,有许多石头的洞穴和裂缝,水波涌进后激荡撞击便产生声音;且水流中央有块大石头,石上有许多窟窿,中间是空的,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别的声音。两种声音相互共鸣、应和,合成响亮厚重的钟鼓之声。苏轼认为这才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就此而论,并非苛求古人,而是启示自己,实践出真知、实践无止境。很多事情,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去实践来得可靠。只有坚持知行合一、躬身实践,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学到真知、体悟真谛、增长本领。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