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5-12-13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今天是:2015-12-13日 星期五
站内搜索:
详细内容

清风丨游于物之外则乐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3-12-15 09:36:41   浏览:

天伦之乐、助人之乐、廉洁之乐……快乐的人生是惬意的,人人向往之。然而,人们往往容易悲多乐少,其根源在于“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如果被物欲所蒙蔽,一味追求富贵荣华,反而不会太快乐。

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苏轼还以他自己为例,说他之所以“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就在于超然物外,不为物所困。他最后得出结论,“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的人生,历经坎坷,经受多次被贬。但他不沉沦、不悲观,淡泊明志、怡然自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与他游于物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写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苏轼所说的“寓意于物”,就是游于物外的意思。人可以有爱好,但不能被爱好所困。为了所谓的“雅好”,而不知收敛,搞起了无度占有,那不仅不快乐,反而深受其害。苏轼对书画十分珍爱,他认为自己早期是“留意”于画,“颠倒错缪失其本心”,后来则是“寓意于物”,将物“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故而常乐。

游于物之外,首先要有“道”。这个道就是安贫乐道。孔子曾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高尚品格。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被称为贤人,很大原因就是他有着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风尚风范。有了这种精神,一个人才能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追求远大理想,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游于物之外,还应有更高的境界。这境界是范仲淹的忧乐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的快乐是心系天下苍生、造福黎民百姓之乐,是“乐以天下”的至乐。同样,这境界还是欧阳修的众乐情怀。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的乐,是“众人之乐”,也就是老百姓的幸福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群众生活幸福、无忧无虑,他就快乐。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快乐观,蕴含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之意,值得为政者体悟和实践。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快乐更应“游于物之外”。孔繁森曾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党员干部的快乐,应该乐人之乐,以服务人民、帮助他人为乐。雷锋、郭明义如此,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同样如此。这些优秀共产党人,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幸福,他们的人生,是无憾的人生,也是快乐的人生。

是否游于物之外,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展现的是其宗旨作风。党员干部只有秉公持正、见贤思齐,不以物惑、不以情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以服务人民为乐,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保得住气节,拥有快乐、健康、高洁的人生。(桑林峰)

上一篇:巡察微故事 | 休眠的一卡通     下一篇:最后一页
版权所有:中共怀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怀宁县监察委员会
地址:怀宁县高河镇政和路128号  邮编:246121
备案号:皖ICP备11010241号-3 徽信网络制作开发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