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黑龙江省鸡西市纪委监委紧盯退休职工反映集中的办理退休环节多、要件多、跑动多、时间长等问题开展整治,推动涉及6个部门的退休审核、养老金申领、公积金提取等13项关联业务全部纳入“一事集成”范围并联审批,群众办事大为受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发表文章《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指出为民办实事对象是“民”,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人民公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哪里有人民需要,就把政策定位向哪里、把改革聚焦向哪里,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为民办事,不能拍脑袋决策,而应多些换位思考和群众视角,让自己关心的事、谋划的事与人民群众期盼的事“同频共振”。有媒体曾报道,北京市人社局一位副处长体验送外卖,工作12小时累瘫街头却只赚41元钱。正是得益于这种亲身尝试,北京街头为户外劳动者建起上百个务工人员之家。在决策部署落实前摸清基层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意愿,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方能让群众和企业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情怀与温度。
调研越深入,谋划越科学,落实越精准。当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多元多样,决不能搞“大呼隆”“一刀切”。面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治安等各种大事小情,只有细致梳理、精准对接、耐心推进,才能为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想群众之所想、思群众之所思,为的是解群众之所难,绝不能贪大求洋、盲目蛮干。“自己认为”不等于“群众认可”,“自我满意”不等于“群众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当成群众的意愿,习惯于大包大揽“替民做主”,难免给基层制造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作秀、多做事,不造势、多造福。
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党员干部进一步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掌握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必能以好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岳谭)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141号